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最高等级证据!13项临床、956名患者佐证,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梗预后

2022-07-18 17:01:46 1940

近期,发表于《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一篇meta分析[1]系统总结了当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试验,以评估了这种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且在1周内移植效果更好。
近年来,心肌梗死后恢复受损心肌的一种新方法是干细胞疗法,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理想的特性,如细胞来源广,易于分离和扩增,同种异体移植的潜力,多系分化潜能,内源性干细胞的招募和旁分泌因子的分泌等,正成为干细胞临床试验的主力军。使用MSCs治疗AMI的临床试验展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通过低样本量进行的。

此外,许多问题仍有待回答,如必须注射的最佳干细胞数量以及最大限度恢复梗死后心功能的最佳干细胞输送时间。

因此,对这些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位于临床证据金字塔最顶端,证据等级最高),总结归纳这些临床试验是必不可少的。

24541657323342980

干细胞分离、制备和移植到心脏的过程   

荟萃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在这篇meta分析中,作者对PubMed、Scopus、Embase等多个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最终有13项临床试验,共956 名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468 和 488 名)纳入后续的分析,对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前后心肌梗死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因心力衰竭住院比例进行了分析。

NO.1、间充质干细胞对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

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反映心脏,尤其是左心室功能,该meta结果表明:在排除质量差和有偏倚高风险的研究后进行分析, MSCs组LVEF显著增加[1]。

61691657323343340

图为排除有偏倚研究后LVEF分析  


NO.2、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分析共91例患者的3项研究,在排除了质量控制质量差且有高偏倚风险的研究后,分析结果显示MSCs治疗组梗死面积显著减小[1]。

37831657323343408

图为排除有偏倚研究后心梗面积分析 

临床分析:影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效果因素

在纳入的13项临床试验中,由于使用的干细胞来源,细胞剂量以及给药时间等不同,其最终疗效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亚组分析,以探讨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

NO.1、细胞来源

对细胞来源的亚组分析显示,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对射血分数的改善较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干细胞更明显。该分析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许是用于心梗治疗的理想干细胞[1]。

NO.2、移植时间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移植MSCs使LVEF显著增加5.740%(p值<0.001),但在1周后移植却无显著差异(p值=0.730),即便排除高偏倚研究后仍如此((p值=0.14)[1]。
NO.3、移植细胞来源与剂量

对细胞来源的亚组分析显示,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对射血分数的改善较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干细胞更明显该分析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许是用于心梗治疗的理想干细胞。此外,对注射细胞剂量分析显示,MSCs剂量低于10^7时可以显著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表明细胞注射剂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这可能与过多的MSCs 会增加微血管阻塞和心肌损伤的机会有关[1]。

未来展望:间充质干细胞解决心梗临床治疗难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虽然目前由于药物及介入技术等的发展使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下降,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却没有明显改善,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相当高。

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在延长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但它们并没有恢复正常的组织结构,也没有诱导受损细胞的再生,长期以后就导致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一直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干细胞作为当今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

目前,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越来越多,但各项临床试验参差不齐,无法得出一致结果。

上述meta分析作为目前样本量最大的一项分析,最终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且随着时间延长,其疗效更为显著此外,该meta分析还对MSCs的最佳移植时间,细胞剂量,移植方式等都进行了讨论。

相信在这项位于证据等级最高处的研究能为今后的临床试验指明正确方面,早日造福患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newmap | sitemaps